星期一, 8月 14, 2006

[carrier] 報告採購主管 我實在不會「劍拔弩張」

R&D人生-報告採購主管 我實在不會「劍拔弩張」

(曹其瑋∕DigiTimes.com)2006/08/14

聽說氣象局發佈了2個颱風警報,這種情況真是稀有;心裡煩躁的Brian決定到公司樓下去抽根煙吹吹風,感受一下2個颱風吹起來有什麼不一樣,看看是不是可以把最近的不順遂吹遠一點。

Brian 今天又被盯得滿頭包了,當初請調部門是他自己的決定,原本懷抱著非常合理的想法,認為自己有著技術的基礎,應該可以提供更專業的意見,有所貢獻。不過事與願違,他換了部門以後,只在初期學習階段很熱心地提供意見,但真的上場跟供應商打交道時,一套說理的方式完全不管用,沒有辦法為他的績效帶來任何幫助。

Brian現在是一家零組件廠的採購人員,他有著電子工程的碩士學歷,原本是研發工程師,而且已經有5年的經驗。其實在工程領域,他做得還不錯,只是因為想接觸更廣的自我期許,而且做久了想換個不同的空氣,所以請調去採購部門試試看。

至於為什麼選上採購部門呢?因為他在研發部門,有一個重要的工作項目,就是與供應商聯絡。說實在的,研發工程師很大比重似乎有個共同點,就是英文有點破,在與供應商幾乎都是用英文mail溝通的模式下,竟然常常發生表達不清、供應商看不懂工程師們在說什麼的問題,因而浪費了不少時間,甚至判斷錯誤等更嚴重的後果。

Brian碩士是在美國拿的,英文當然有一定的程度。來到公司時,先是「與眾不同」地能夠清楚與供應商溝通,後來部門主管漸漸把與供應商的聯絡事宜,交待給他,他這方面的工作量愈來愈多,漸漸地和供應商的關係也就建立了起來,似乎成為供應商和研發工程師之間的重要橋樑。

而且因為他懂技術,供應商也很喜歡找他聯絡各種各樣的事情,他因而在技術以外,也了解了不少產業間的變化。這樣的knowledge對他的工作也有加分效果,因為他比較不會整個人投注在產品開發,而仍然相當注意市場需求和業界的變化。

這樣看起來,工作應該令人滿意吧?不過人就是這樣,常常只看自己缺了什麼,而不看自己擁有什麼。他與供應商關係愈好,獲得的情報愈多,他就愈困於一個無法突破的點,那就是,為什麼供應商一談到價格問題,回應就是,這只透過採購來談!

人在順境中往往會自我膨脹,不知不覺就覺得自己很偉大,當時的他也覺得,除了談價格以外,他似乎什麼都行。那麼,何不請調去採購部門,把自己「唯一」缺的那一塊給補起來?!

另一方面,與供應商往來甚為愉快的經驗,讓Brian更加覺得,產品開發的工作雖然是工程師的本業,但他個性裡喜好與人接觸的細胞,在與供應商的往來中不時跳躍出來發揮,讓他的工作生活增色不少。

因為這兩個因素,他更想要跳脫工程師本行,而且由於這麼多年對產業和產品的了解,他更認為應該可以帶著工程底子到別的部門去發揮。

這些理由看起來都非常合理,工程師本色就是理性分析能力一流。他當時就在主管的極力勸退之下,仍然義無反顧地朝自己的目標前進。

不過理性畢竟架構在原本的知識體系之下,沒有接觸過的領域,很多細節,箇中滋味,是酸是甜,學問在哪兒,關鍵在哪兒,外界的人是難窺堂奧的。

就這樣,Brian懷著理想進入採購部門。同事的背景倒是與他大不相同,許多採購專員是專科畢業的,而且多半都是學商的,原本在工作上掌握度很好的Brian一點也不覺得有什麼威脅感。

他照自己想的把專業發揮出來,而且他明顯感到部門同事對產品的了解與他有一段差距,讓他更口沫橫飛了。直到自己受命開口跟供應商第一次談價格…。

那真是個令人難忘的痛苦經驗,他在沒幾分鐘的談判過程,舌頭打結了好幾次,原本他想要用專業來跟對方argue,但對方的氣勢就把他談專業的語氣打得結結巴巴,而且慣於理性思考的他,後來竟然也覺得,唉,他這樣說也是有道理!

糟了,談判的先決條件都毀了,他竟然連自己的立場都守不住,腦中愈來愈混亂,只記得最後他的語氣很弱,不知怎麼的結束了這場採購初體驗。

後來,他開始觀察這些專員們的工作方式。很意外地,他們不會像他想要長篇大論去分析產品和產業趨勢,但是氣勢都很強悍,為了3毛錢,他們可以和幾家供應商不斷週旋,搞個三天三夜。

如果是績效佳的採購專員,還有一個特性,就是對數字相當仔細,Brian過去較沒有這方面的累積,但總是他認為可以學習的,然而有點不幸,這好像是他能學習唯一的點。

採購人員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與公司的研發部門、產線似乎某種程度站在對立的立場,常常吵架,或許是因要實現好的產品品質,大家的確各有立場,無可厚非。然而對Brian來說,不要說不擅長和供應商談判了,要堅持當個採購人員的立場,與公司其他部門的同仁溝通、甚至爭辯,對他實在有困難。

如果用比較白話的方式來表達,Brian認為,一個好的採購必須對數字有很仔細的敏感度,個性上要能夠敢衝撞、壓迫外人,而且擅於面對公司內部的衝突,或者更直接一點說,「劍拔弩張」。

擅於理性分析的Brian常常在與供應商談價格時,聽進供應商的話,想一想,對啊,行情就是這樣啊!然後呢,講不下去,沒戲唱,結束。更嚴重地,他對於這種一毛兩毛的談判感到厭倦,回過頭來想,為什麼公司不好好做產品開發,做出不一樣的東西,區隔出市場,就可坐享高毛利,而不需要為這peanuts(小錢)爭得面紅耳赤,原因只是為了保住那個位數的毛利率,不要再往下down(掉)。

經過1年多,Brian體認到,原來價格不是他對產業認知上,唯一所缺的,其實缺的還很多很多;然而人在順境中會不自覺地自我膨脹,在逆境中是不是又會不自覺地自我否定?或許這回,Brian又犯了只看自己所沒有的,而忘了去看看自己擁有什麼的毛病…。

謹以此文,與有意請調其他部門,或者已經身處其他部門但適應不良的工程師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