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2月 22, 2006

聯發科面對中國媒體:不是我們創造“黑手機”

聯發科面對中國媒體:不是我們創造“黑手機”
上網時間 : 2006年12月22日

編按:近兩年來中國大陸市場出現不少“黑手機”。所謂黑手機,即是仿冒國際/中國本地品牌的雜牌手機,或是未經正式管道走私進口中國的手機,由於價格低廉,在市場的佔有率不小,但常有品質不佳的問題,也對當地品牌手機銷售造成衝擊。

中國官方已經將掃蕩黑手機做為主要目標,而有一些當地媒體輿論則將黑手機氾濫歸咎於台灣IC設計大廠聯發科(MediaTek,MTK)的低價手機晶片。為此在台灣向來對媒體十分低調的IC設計大廠聯發科,罕見地派出公司高層接受中國媒體採訪做相關澄清。以下為《電子工程專輯》在大陸發行的姐妹刊物《國際電子商情》駐北京記者的一手報導。

面對今年以來此起彼伏的黑手機和“黑芯”的責難,成立近10年的聯發科有史以來第一次面對媒體,講述了其手機晶片業務發展歷史上“紅與黑” 的故事。聯發科一再宣稱,透過改寫產業分工模式,它是真正在幫助中國手機製造商提升效率和能力。和中國手機製造商一起佔領全球市場,才是聯發科的最終目的,就好像聯發科在光碟機領域幫助後來者顛覆日本廠商一樣。

「這是我有史以來第一次面對媒體,台灣的媒體從來沒有見過我。聯發科1997年從聯電分拆出來後一直很低調,只是專心把產品做到世界級水準,從來不做任何公關。通常都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我們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聯發科無線通訊事業部總經理,也就是聯發科手機晶片業務的掌門人徐至強如此表示。

不過,可能是佔據聯發科手機晶片出貨量絕大部分的中國市場實在太重要,也可能是因為聯發科已經成為中國品牌手機廠商的“座上賓”,徐至強和聯發科財務長兼發言人兼中國區總經理喻銘鐸,最近在北京主動約見了包括《國際電子商情》在內的少數幾家媒體和市場研究機構。徐至強解釋:「為什麼我們一直沒有出來反駁,因為我們是真正在做事,是幫客戶在產業裏真正做一番事情,結果被抹黑得一塌糊塗。現在中國手機產業有一些結果出來,要不我們也不會出來講。」他所指的結果,是指中國國產手機市場佔有率全面回升,而且聯想和國虹等採用聯發科方案的手機廠商表現非常出色。

聯發科手機晶片誕生:100次的成功和失敗

1999年底,台灣IC設計教父、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找到了在美國Rockwell從事手機基頻晶片開發的徐至強——據稱是當時華人圈中兩位可以帶隊開發手機基頻晶片的人之一,另一位是Mobilink Telecom的CEO Tung Chang,Mobilink於2002被Broadcom收購。Rockwell經過了5年時間實現了手機基頻晶片量產,也是三星(Samsung)手機的最早手機晶片供應商。

2001年1月,聯發科手機晶片部門正式營運,開始開發手機基頻晶片,2003年底量產出貨。當時市場上有8~9個方案,包括TI、 ADI、Broadcom、高通(Qualcomm)、飛利浦(Philips)、Ericsson、Agere、英飛淩(Infineon)和 Freescale,全部是歐美廠商,絕大部分是美國廠商。

徐至強感嘆,過去15年以來,開發過GSM/GPRS手機基頻晶片的公司不下100家,90多家都失敗了,所有大型半導體公司都嘗試過,如NS失敗過2次,IBM失敗過1次,Intel失敗過2次,AMD失敗過1次,三星失敗過3次…。他對《國際電子商情》記者指出:「在這個行業做得太久了,他們成功的原因,或者失敗的原因,我都很清楚。所以在這三年中,我們就把很多公司失敗的地方做得做好一點。晶片是如此,軟體也是如此。」

正是因為這樣,徐至強稱,最後聯發科做出來的東西品質很好,達到了世界級性能,並且性能可以排名前幾位。徐至強笑道:「比如我們的low power,一直到現在都是世界第一名,只是外界都不知道。現在飛利浦知道了,比如他們的超長待機王都開始用我們的晶片了,不用自己的晶片了。」

不過,就像對待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樣,在核心基頻晶片供應商認證漫長的手機產業,聯發科並沒有獲得市場的友善對待。於是聯發科從自己扶植的design house開始,開始去做一些推廣,由此成為黑手機晶片之王,在完成原始積累的同時,也留下了“黑”。

中國國產手機為何被“黑”:效率和能力太差

在徐至強看來,2003年底,中國手機產業處於虛假繁榮的頂峰。他表示,2000年~2003年,中國手機產業處於賺輕鬆錢(easy money)的階段,研發也沒有太投入,方案都是來自台灣和韓國的設計公司,貼上牌子就拿出去賣。主要是品牌和管道操作,技術上基本是零,沒有紮根,靠的是台灣和韓國設計公司的技術,自己的投入很少。

正是因為如此,2003年底聯發科出貨的時候,沒有國產手機製造商理會這家新興的手機基頻晶片廠商。因此聯發科在台灣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作為手機design house (編按:即達智科技,該公司已被正崴併購),以證明自己。徐至強表示:「因為我們晶片的品質和功耗不錯,軟體又完整,結果是我們design house的效率非常高。相比大陸、台灣和韓國的其他design house,別人一般是6~9個月甚至是12個月做出一款手機,而採用我們的方案,最多是3~6個月,通常是3~4個月出一支手機。」

他繼續指出:「因此,我們的下游手機廠商效率突然提高一倍以上,這就代表長期以來沒有在技術上紮根的公司馬上就面臨很大的危機。因為他效率不高,做一個東西6~9個月出來,對手是3~4個月出來,所以他每做出一個東西出來,就變成庫存,當庫存一直增加,如果不趕快改變的話,就會被淘汰。」

接下來的故事人人皆知,在海外手機製造商的反攻,以及採用聯發科方案的黑手機製造商的雙重擠壓下,2004年~2005年中國國產手機的市場佔有率大幅下滑。徐至強表示:「這麼多年來,國產手機廠商在賺easy money,沒有紮根。從2004年初開始,這種現象發酵產生惡果,我們出來以後把他們壓迫得更緊,歐美廠商也開始反攻和降價,所以他們輸得很慘。」

他強調:「這是我們要去搶黑手機市場嗎?絕對不是,我們只是想把事情做好。」

而喻銘鐸則補充,並不是聯發科帶來了黑手機,在聯發科進入市場前,黑手機已經存在,它們當時採用的是海外廠商的晶片。在他看來,聯發科充其量只是外因,內因則是中國手機製造商自己的效率和能力。他強調說:「中國手機市場的格局,不會因為聯發科的進入或者退出而改變。」

全面解決方案:彌補中國手機廠商的技術不足

而採用聯發科的方案,之所以能夠大幅縮短開發時間,在於聯發科提供包括軟體和硬體在內的全面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s)。聯發科認為,原有的產業分工模式下,需要手機廠商有強大的研發能力,國產手機廠商根本不是全球5大手機製造商的對手。而聯發科的全面解決方案,則改寫了遊戲規則,大幅提升了中國國產手機的研發效率和能力,讓中國國產手機製造商在技術上和全球5大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因此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ID (工業設計)、MD (結構設計)、品質、供應鏈管理和品牌建設等上面。

徐至強解釋,原來海外晶片廠商的方案不是很完整,下游企業需要花很多人力和時間幫上游產業解決問題,一會兒modem有問題,一會兒協議堆疊有問題,一會兒PA有問題,一大堆問題都要下游手機企業解決。對於全球前5大廠來說,因為他們有深厚的技術累積,這些並不是問題,而對於沒有技術的中國手機廠商,這就是問題。

徐至強強調:「原來中國手機廠商面對5大完全不是競爭對手,他們隨便出兩招,中國廠商就完了,因為中國手機廠商完全沒有技術,採用海外廠商方案的,效率就是差,因為要花好多時間解決技術問題。」水清木華研究中心電信研究部總監沈子信介紹說,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從2004年起,海外手機廠商採用了“機海戰術”,即大量推出新機型,讓中國國產手機疲於奔命。

徐至強認為,聯發科創造的全面解決方案模式,開始讓產業真正有效率起來,分工更徹底。他解釋:「因為晶片、軟體和穩定度我們全部解決完了,也就是下游手機企業不需要人力和時間去做這一塊。他們可以把人力花費在真正需要的地方。」

產業分工模式改變:手機業者應關注品牌和供應鏈管理

徐至強認為,在新的模式下,手機企業真正應該關注的是ID、MD、品質、供應鏈管理和品牌建設等上面。徐至強表示,從2005年初開始,他就和中國國產手機企業的老總們說,想要生存,按照現有模式繼續走下去,是死路一條。想要生存,一定要做好兩件事情。一是把ID和MD做好,長相做好;二、保證品質,出廠品質一定要開始追上全球前5大廠。另外,就是供應鏈管理(採購、logistics和通路管理)和品牌建設,這些都不是很難。

他笑道:「這裏面有一家真正聽進去了,所以它的效果很清楚。從2005年到現在,誰成長得最快,那就是聽我的話最徹底的一家。先前他們根本不知道應該怎麼辦。因為歐美廠商不會給他技術,也不會幫他上課,告訴他哪裡是重點,只是賣晶片和軟體,任由自生自滅。而我們不但給他們晶片和軟體,和他們一起去各國考察,給他們免費上課。」儘管徐至強不願意透露客戶名字,但大家一致認定,他所說的是風頭強勁的聯想手機。

喻銘鐸補充,中國國內強調自主創新,但創新並不一定是在技術上,例如,沒有人會否認iPod不是創新,但iPod的成功不在於技術上,而在於長相和商業模式上。隨著手機產品化,消費者第一關注的就是長相。

作者:潘九堂 / 國際電子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