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9月 07, 2006

擺脫整機設計桎梏,軟件開發至關重要!

擺脫整機設計桎梏,軟件開發至關重要!
上網時間 : 2006年09月07日
作者:張國斌

為什麼iPod可以在消費電子領域所向披靡?為什麼在日益競爭激烈的手機市場外國手機製造商還可以擁有較高的利潤、但本土製造商卻掙扎在死亡線上?也許你可以列舉出許多客觀原因,比如我們缺乏核心技術、缺乏創新能力、缺乏成熟的管理。。。。。。但是,一個不可迴避的現實問題是:我們在軟件開發和投入上重視不足或根本不重視。

電子百強帶給我們的啟示

新浪網近日的報導稱信產部公布了電子信息百強企業今年前6個月的經營情況統計,指出電子信息百強雖然銷售額增長,但平均利潤率為1.6%,同比去年又下降。去年其平均利潤為2.5%,已經創下了5年來的新低(最高時是平均6%),結果這半年又創出新低!

在這些電子百強中,利潤較好的企業是華為、中興、海爾集團、上海華虹集團等,他們當中,注重產品中軟件開發的企業往往有較好的利潤,比如華為、中興、海爾等。實際上,在幾個月前,信息產業部經濟體制改革與經濟運行司公布的2006年第五屆「中國軟件收入規模前100名企業」的名單。排名前十的企業是華為、海爾集團、中興通訊、UT斯達康、等,這足以說明軟件對電子產品的利潤的重要性。

是文化差異還是宿命?

我們都知道,降低成本是提高利潤的主要手段。提起降低產品成本,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降低硬件的成本,所以許多整機企業拚命地壓低元器件供應商的採購價格,以此來提高利潤空間,但實際得到的結果是什麼樣的呢?我們許多整機企業的利潤低的驚人,而且在同一個價值鏈上的供應商的利潤也很低,大家都活得很辛苦。曾經有個手機製造大廠的人透露他們做的手機每部只能掙一美元,為什麼會有這樣驚人的低利潤?我想除了競爭激烈的原因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整機企業沒有對產品中軟件開發給予足夠的重視。其實好的軟件開發其實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成本和提高性能。

在最近一次的採訪中,ARM公司中國業務總裁譚軍對《電子工程專輯》解釋了軟件在降低產品成本和提高性能中的作用,他指出:「許多人沒有認識到軟件在降低成本中的重要性,比如一個手機中的軟件,如果我們程序編寫的好,並且使用了好的編譯器,則原來需要4M內存的軟件可能會縮短到2M,這樣我們就可以節省出2M的閃存成本。」他接著補充道:「如果軟件編寫的好,則系統執行效率就高,這樣整個產品的功耗都會降低,也可以節省許多電源管理上的成本。而且,軟件開發的好,性能提升對品牌建設也有好處。」

目前,Nor閃存仍是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的主要存儲器件,且價格不菲。如果優化後的軟件節省出2M空間,則相當於節省出0.5美元的成本!這與上文提高的整部手機只掙一美元相比,已經將純利潤提高了50%!可見軟件在降低成本中所起的關鍵作用。所以,同樣一部手機,也許Nokia就因為有好的軟件不但降低了存儲成本,而且提高了性能和穩定性,而本土的手機製造商呢則大都還只從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上來提升利潤空間。

依靠低廉的勞動力來獲取利潤空間只能使我們陷入到一種惡性循環中,廣州視科電子(CVT)董事孫永輝這樣解釋:「依靠低廉的人力成本來獲得競爭優勢會導致勞動者再教育的投入降低,由此員工素質的提高就很成問題,之後他們的效率就變得很低,然後他們只能做附加值更低的東西,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所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中國企業只注重靠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來降低成本則我們只能處於製造大國的地位,只能獲取低利潤,而且,一旦周邊地區出現更低的勞動力資源,這僅有的一點競爭優勢也會喪失。這樣,本土企業要提升利潤空間還得走別的途徑。而軟件將是不錯的選擇!

目前,在整機開發中的軟件有4個層面的概念,第一層是接口層,開發這一層軟件的技術人員必須要懂得硬件的工作原理,或IC供應商完全公開硬件接口數據,軟件開發技術人員才能進行軟件開發,這一層技術最複雜,相當於給硬件編指令,或定義應用功能;第二層是中間件層,這一層是把底層的軟件轉換到一個虛擬標準平台上,好讓那些不懂硬件的軟件技術開發人員可以用標準語言來開發;第三層是操作系統嵌入層,一般比較複雜的SOC都帶有嵌入式操作系統,有了操作系統就可以對系統的所有標準輸出、輸入接口進行編程管理;第四層是用戶層,這一層是讓用戶自己改編一些簡單用途而設計的,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擴充一些簡單功能,或屏蔽掉一些其它功能,或改改數據庫文件,比如菜單顯示的字符、顏色等等。「目前,電視機生產商一般都只對用戶層軟件進行開發,所以非常簡單。底層軟件一般都是上游IC供應商請其它公司來協助開發。」康佳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體技術設計所所長陶顯芳指出。究其原因,主要是「上游IC供應商也不願意給下游用戶公開他們的技術秘密。」

但是更深刻的原因是什麼?我認為,還是整機商對軟件的不重視,陶顯芳表示:「當產品技術趨於成熟以後,整機生產商反而佔有很大的優勢,很多事情他只需出嘴,具體事情可多讓上游廠商去幹,或讓上游廠商另請人去幹。」當然,這是產業的一個變化趨勢,正如我的另篇文章(產業球」顛覆「產業鏈」,電子設計鏈驚現巨變http: //www.eetchina.com/ART_8800426337_480201_f7d04122200607.HTM)所言:隨著設計鏈的變遷,整機商的上游都在給它提供服務,我認為正是這樣的變遷滋生了整機企業的優越感,淡化了他們的危機意識。

其實Nokia就很好地利用了這種變化帶來的優勢,雖然上游的IC廠商不願意公開他們的低層協議,但他們利用芯片定製化解決了這樣的問題。所以它的芯片可以加入很多獨特功能也能在軟件上做更大的優化。

反觀本土企業,在這種變遷下,沒有抓住機遇。而且有的企業選擇了其他道路,陶顯芳表示:「其實我們最關心就是中間層,如果自己能開發中間層,那麼上層軟件就可以移植。所以有些整機企業去自己開發IC,這樣自己對自己開發的IC軟硬件全部都清楚,這樣只要有時間,自己幹哪一層都可以。但這樣自己也要冒很大的風險,自己開發的IC只能自己用,沒有量成本會降低嗎?」

為什麼本土整機企業不去找IC供應商定製芯片?在這裡,我們發現,本土企業完全和外國企業有迥然不同的思路。難道這真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嗎?

陶顯芳指出:「中國人的商業道德和思維與外國人是不同的,中國人做生意總是要貨比三家,不願意吊死在一個樹上。基於這種心態,誰都得要事先留一手,不願意全部透露自己的秘密或底價。因此做生意的第一道關口首先是雙方要進行心理戰,雙方一見面很少直接進入主題,談合作,而是先談第三方的情況,用第三方的條件壓對方;雙方合作沒有長遠利益,都是先做一單後,第二單另外說,如果第一單我沒吃虧,第二單可以接著繼續做,如果我吃虧了,下一單我就找別人做。所以誰會看得更遠?沒有!大家都在一個圈子裡轉來轉去,今天我跟你做,明天我跟他做,來回壓價,都是在做動態結合。這種合作方法產生的結果只能是短期利益,大家不會長遠結成同盟,所以也不會產生壟斷,最後的結果,大家的產品基本一樣,大同小異。」這樣做的另一個嚴重後果就是:即使產品有差異化,但在產品差異化方面我們永遠都是處於低層次的水平!因為合作雙方都缺乏基本的信任!這是文化差異還是我們自己的意識作祟?如果是我們固有的意識這會不會成為我們的宿命?

不光是對底層軟件不重視,本土整機企業中對軟件開發中的編譯器也不重視。一個業內工程師指出:「我認為本土公司在編譯器方面基本是零投入,很多只是提供一個燒錄器。」從電子工程專輯網站的調查來看,有相當多的人在使用由芯片廠商提供的免費編譯器,還有一部分人在使用盜版的編譯器,沒有使用專業化的工具。一個軟件工程師表示:「我們開發軟件,首先考慮的是正確性,至於速度和大小還不是考慮的重點。」

許多人都知道,軟件是實現產品差異化設計的重要手段,但許多人認為通過軟件實現差異化就是通過軟件可以實現不一樣的開機界面和功能顯示,很顯然他們還沒有理解軟件所能帶來的真正收益。隨著電子產品功能的日益複雜,產品開發中的軟件也日益複雜,整機企業將面臨更多挑戰,是停留在修改開機畫面的層次還是從軟件獲得更多利潤,我們的整機企業要及早決定。

譚軍表示:「我認為隨著產業球的變遷,由整機廠商來決定芯片和IP的時代也將來臨。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模式。」中國的整機廠商們,面對這樣一次絕好的掌握軟件的機遇,你們是選擇放棄固有觀念加強合作實現多贏還是選擇固守自己的陣地夢想一統江湖?